引兴趣之活水 浇灌创新之花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9-09-30浏览次数:5621

——记先进制造工程学院高先和老师

在高先和老师的办公室,靠窗摆放了很多绿植。虽然配有喷壶,但他忙起来却经常忘记浇花。“要不尝试做一个自动灌溉系统吧”,他突发奇想地向学生提议并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实施方案。什么样的传感器最适合检测土壤湿度、半导体在土壤中的使用损耗等问题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同学们在高老师的引导下“脑洞大开”,讨论起各种方案。

高先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教学生涯中,除了屡获教学成果奖项,高老师还编辑出版规划教材3部、主持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2项。2006年荣获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联合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获“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17年分别获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合肥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2019年获教育部表彰,入选“全国模范教师”。



孜孜不倦 用自身积累促进学生成长

高先和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年少时便早有体现,进入大学后喜欢鼓捣电器的他成了广播站的常客,一旦设备出了问题他总是抢在维修的第一线。1992年,高先和毕业于合肥联合大学,因表现突出留校任教。担任教师以后,虽然工作较为忙碌,但他依旧能够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不一样的新奇点,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工作后的第二年,他取得了微软认证教师Windows95证书,并开始教授《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看似枯燥的内容却因为他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到课率居高不下。1999年,他继续攻读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硕士学位来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高先和一贯秉承的教学原则。他总是把自己做课题的经历贯穿到教学中,力求达到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多彩的效果。与此同时,他鼓励同学们多去实验室做实验,让同学们用双手感受“知识的力量”。电子实验室初步建成时,由于担心用电安全,高先和总是陪伴指导学生到深夜,有时实在太晚,他就干脆在办公室里打地铺。但第二天早上,同学们依旧能看到高老师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

多年来,在高先和悉心指导下,百名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斩获大奖。譬如“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项一等奖和2项二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项三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项省级银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国家级鼓励奖和省级金奖等等。

回忆迎战电子设计竞赛的情景,学生夏鑫感慨良多:“在四天三夜的比赛中,高老师一直陪着我们,作为后勤保障,每当材料不能及时买回时立刻和我们沟通。有时他甚至顾不上吃饭,点的外卖也是热了又热。老师的倾心奉献使我们信心倍增。”

高先和在采访中提到,学生在课堂听讲,就好比在学习写“人”字。一撇一捺,看似原理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却容易“提笔忘字”。要想“写出好看的字”,真正掌握专业知识,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自身付出相应的努力。老师的作用就是教学生怎样着笔、起笔落笔、写出笔锋,写好字、做好人。




循循善诱 身体力行带领学生创新

在校园里,一台名叫魔比商店的智能流动便利店格外吸睛,里面学习用品和零食饮料应有尽有,颇受学生喜爱。魔比商店由瑞典Wheelys公司、合肥学院和Himalafy联合开发,全天24小时无人售货、无人驾驶,一经上线便成为了合院“网红”。鲜为人知的是,魔比的心脏——电控系统,正是由高先和带领学生设计完成的。

创新之路始于足下,绵延千里。永利官网1997届优秀毕业生吴波在德国留学后进入瑞典Wheelys公司就职,在研发设计无人咖啡车过程中,他碰到了电控系统上的难题,便向高先和寻求帮助。高老师以此为契机与合肥学院的科研团队一起设计出一套电力能源管理系统方案,为无人咖啡车合理调配太阳能等能源。无人便利店的发布得到麻省理工校刊等国际国内媒体以及沃尔玛等企业的关注,咖啡售卖车能源管理系统符合国际标准并“漂洋过海”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发展定位,高先和2012年牵头组建了合肥学院智能感知技术研究所,通过不断探索与凝练,以研究所为基础于2016年获得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建设“安徽省现代电子控制与检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中心负责人,高先和开展了众多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工作。在这些协同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成功获批建设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VR和AR)及应用安徽省工程实验室”。高先和带领科研团队协同研发的微压差控制系统在重要行业领域得到了应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成功替代了国外同类产品。

“离退休还剩下的九年多的教学时间,我想带领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新。”在学生们想要放弃时,高老师细心指导并加以鼓励,以身作则地感染他们、帮助他们。他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后盾,在科研道路上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支持、鼓励他们不断前行,甘做他们的“垫脚石”。“我这辈子最想看见的就是带出来的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为人师者,无非如此。”高先和说道。


(党委宣传部 工会 先进制造工程学院

学生记者 柳秀萍 杨任安娜 高洁 杨扬 郭丹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