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2010年03月22日
自2002年由合肥联合大学和合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以来,合肥学院确立并落实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国际化办学推动学院的跨越式发展。这个办学思路,是随着三个问题的深人讨论而日趋明晰、达成共识,并得以实现的。
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地方高校能不能走国际化办学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广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已是势不可当。国际化不只是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学校要走的道路,地方高校也要走。我们认为,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只要定位准确,都可以在国际上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地方高校的优势是能紧接“地气”,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劣势则是办学视野不够开阔,办学理念不够超前。走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可以使我们开阔办学思路,加快地方院校的建设和发展。1985年,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协议,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共建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学院)。25年来,学院结合我国国情和校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将德国经验本土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长期的国际合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国际合作不能是单向的援助发展,也不仅是双向的师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要把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为此,我们与国外高校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平合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合作。
借鉴办学理念。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促进了学院办学理念的创新,这是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我们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两个转变。学院按照一个核心、一个系统、一个体系等“三个一”的原则,创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个核心”是突出能力培养,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互相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实行九学期制,开设专业导论课,调整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实行“少台套、大循环”模式教学(是指在实验教学中,以很少的仪器台套数来完成繁重的实验教学任务)。“一个系统”是指学院把校内各项工作都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纳人人才培养方案。“一个体系”是根据学生专业能力构成,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共建共享,提升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与水平,这是国际合作的基本内容。合作伊始,学院即与德国下萨克森州9所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共建机械制造、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电子技术等6个专业。2004年,学院和德国希德斯海姆应用科学大学、奥地利里欧本矿山大学、泰国朱拉隆空大学等共同申报的欧盟一亚洲链项目“可持续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获得批准。课题组研制了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在学院实施。学院现有的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均是在国际合作基础上孵育发展而来的。
在科研项目合作方面,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合作可以引进智力财力,拓展办学资源,有效提高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这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学院与国外12所高校合作承担了欧盟亚洲链、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等9个项目。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在学院共建了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安徽省建设厅、合肥市政府、10家企业和合肥学院共同创立了“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该平台已在上海世博会建设一座创新展亭,展示中德两国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和相关科研成就。
通过国际合作,搭建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平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先后成立“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一韩国中心”,整合引智资源,加强与国外高校和企业间多层次、多领域合作交流,为安徽省与德国和韩国的友好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学院和德国莱勒斯教授、美国成家杨教授等专家合作,为合肥市污泥掺烧、垃圾焚烧等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学院的参与和支持下,安徽省最大的外资引进项目――德国大陆轮胎项目已在合肥开工建设。学院已成为安徽省友好省州及合肥市友好城市来访的重要交流平台。
自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来,学院先后与德国、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28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合作主体由政府发展为学校,合作对象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合作项目由初期的接受单向援助发展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双向合作。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上。学院坚持以国际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对地方高校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的基本认知。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