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龙
2011年02月28日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
音频连接:http://www.hefei.gov.cn/n1070/n304559/n310411/n311566/n18689480/18834545.html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的职责就在于培养明天合格的中国公民。对于合肥来说,贯彻落实好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既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赋予的崇高使命,又是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责任所系。同时,这也是合肥面向未来的重大任务,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积极回应。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也是全省的科教文化中心。“十一五”以来,我们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做到优先发展、优先保障、优先推进。五年间,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过1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4倍;同时,全面落实好免费义务教育、中职国家助学金等政策,设立每年2000万元以上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为重点。结合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同步规划建设87所中小学,比“九五”、“十五”时期的总和多20所;同时,全面完成D类危房改造任务,有计划地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每年实施一批教育民生工程。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开门“三定”完成新一轮教育主管机构改革,将中等以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管理权限、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市属学校的管理下放至所在县区;同时,改革教师招聘、学校招生等制度,全面激发发展活力。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优化师资均衡配置,交流1049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同时,每年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总之,“十一五”是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五年,也是合肥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的五年。目前,合肥的学前教育被确定为国家改革试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国先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由32所增加到115所,合肥职教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合肥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民办教育呈集团化发展态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有力带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尊师重教日益成为重要的城市精神。
教育承载希望,教育引领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认真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始终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牢把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成功的做法不动摇,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落实好各项任务,再创合肥科教基地建设的新辉煌。
贯彻落实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探索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路径。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十一五”时期,合肥建设与发展的步子较快、效益较好,但总体上财力并不宽裕,要办的事情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顺应人民群众意愿,通过新建迁建改建扩建各类学校,不断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2010年,省示范普通高中招生近1.3万人,占招生计划的74.2%,比2005年增加近6500人,增长1倍多。其中,将合肥的两所优质学校――合肥一中、八中整建制搬迁,将合肥四中与另一所优质学校――合肥六中进行合并,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些都表明,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机会多了才有更大的公平。当前,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围绕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付之于行动,见之于工作。作为发展中的城市,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要从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上优先满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快发展来加大投入,既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又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走出一条发展中城市优先发展教育的新路子。
认真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大胆创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央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这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时期,合肥的教育因改革而得益。我们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既要避免走弯路,又要勇于走新路。改革招生制度,对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跨行政区域借读并严控择校生比例,对普通高中严禁同城借读、促进生源均衡,其中对合肥一中、六中、八中实行联合招生,并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比例由2006年的50%提高到2010年的70%,从制度上保障了教育的机会公平。改革教师招聘和管理办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鼓励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对新增教师探索建立无编制管理模式,并扩大学校的绩效管理权,促进了师资结构的优化、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改革办学体制,对合肥168中学等一些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引入新机制,以资金、政策等支持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富有活力的学校,对公办教育也是一个大力的促进。下一步,我们将总结运用好这些成功经验,继续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促公平、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重点是,抓住全国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市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建设的契机,全力做好试点工作。同时,对没有列入试点的方面,同样要主动探索、大胆突破,使合肥各类教育的发展更好地贴近实际、遵循教育规律,更好地体现公平、提高质量。
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肥的未来要靠教育,合肥人的未来也要靠教育。在强化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高中教育水平,2010年合肥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比2005年增加12.4个百分点,其中2009、2010年连续两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突破万人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推动模式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既涌现出大量多层次人才,又为他们创造用武之地。2006~2010年,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32万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126万余人次提供了实用技术培训。随着合肥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特别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像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本地就业率2007年为57.79%、2008年为66.96%,2009、2010年迅速增至近90%。不仅如此,合肥还在全国首创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子女“百分之百录取到高中学校就读”,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被国家教育部誉为民族教育的“合肥现象”。面对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家庭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多样化的人生目标,我们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历史征程中,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合肥人,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
相对于自然资源禀赋而言,科技资源是我们最大的资源;相对于各种优势而言,科教人才优势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大力提升合肥科教基地的品牌影响力,是加快合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题中之义。为此,我们既要创造条件,更好地支持、服务在肥高校的发展;又要依托省会城市的优势,进一步推进教育对外合作,增强教育的辐射功能,更好地服务全省;加强同兄弟城市的交流联系,共同分享经验,更好地取长补短,为安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