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闯出了一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02-27浏览次数:437

合肥学院闯出了一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

合肥日报 2011年2月27日

本报记者:杨耀东
 

    仅有30年校史,2002年才合并重组并升本的合肥学院,大胆改革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引起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创新模式适应社会需要

    2005年以来,合肥学院开始全面推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

    在每届新生的首学期,学校就为学生开设了由教授主讲的专业导论课。在大学二、三年级之间增加了一个10~12周的认知实习学期。学生在专业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感受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有更多思考。学校根据学生实践中的不足,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和补充。在课程设置改革中,引入欧洲各国正在实施的模块化教学,增加了许多用人单位急需而毕业生上岗缺乏的技能培训课程。

    2010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遴选62所高校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单位,合肥学院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地方本科高校。

    强化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合肥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工科专业比例由过去的不足20%调整到30%~40%,其余专业由10%左右调整到20%~25%。

    学校从2004年起,以平均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同时,实行少台套大循环模式,一个实验室可以同时做不同的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配备有工程背景的硕士生担任教师指导实验。

    “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开展以专业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设立“创新教学基金”和“大学生创新基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施学风建设“六大工程”。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等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117项,省级奖励267项。三年来,60多所国内本科高校近800人次到合肥学院调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