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规三角评方圆 丹心热血育良才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0-12-31浏览次数:3254

——记先进制造工程学院刘丹萍老师

在刘丹萍老师的办公桌上,叠放着各种尺寸的工科图纸、日常的课程构型集训题和指导学生参赛的绘图试卷,小山一样的材料将她团团围住,虽然已经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但她对班上每个学生的作图风格如数家珍。 

刘丹萍,2017年入职合肥学院,现任先进制造工程学院实验教师。从教以来她先后获得第二届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工科组)、第十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个人和团体荣誉,2020年12月她以优异的表现荣获合肥学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



投影法与思政的不解之缘

“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上课。”采访伊始,刘丹萍老师亲切地笑着说道。刘老师所教授的《机械产品表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础技能,而想要学好其中的难点,绕不开投影法。投影是什么?大到航空航天制造、小到螺母配件生产都与其密切相关。将三维结构展现在二维图纸上,需要抓住每个视图中的主要特征并将复杂的线条直观化,这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极高。和大多数工科课程一样,起初同学们并没感受到投影法与他们习以为常的思政课有什么关系,甚至还因为内容抽象产生了畏难情绪。

“翻阅投影史,竟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未知的领域浮现在大一新生眼前,而这才仅仅是“冰山一角”。从公元前 5 世纪《列子》一书中对“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的认识,公元 4 至 5 世纪南朝宋时宗炳的焦点透视理论,再到11至12世纪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之法、“可居”、“可游”、“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的构图理论,投影法变得越发生动了。“初读《梦溪笔谈》是在高中,没想到学习工科之后又能‘温故而知新’。”沈括“以大观小之法”的独特见解,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方法,又是以中国式语言表述的关于透视问题的科学结论。在刘丹萍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沿着历史的书脊行走,看到了投影法的前世今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苏轼的诗句入门,掌握看“庐山”的方向,再到“看清楚减速器齿轮轴需要多少个方向”,刘老师十分擅长循循善诱。如果说投影法的历史让学生深感震撼与自豪,那么在实践操作中,投影也无处不运用到哲学思辨,这个较为隐蔽的思政元素少有人察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科领域运用范围同样十分广泛,机械产品表达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正投影法便与此息息相关。经典题型“二求三”要求根据给定两个视图想象出第三个视图,这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矛盾,将复杂问题抽丝剥茧,从而找到突破问题的关键点,而这恰恰考察了辩证法在工科专业中的实际应用。

工匠精神跃然于图纸之上

课程思政教学不能把理工科专业课程当作思想政治课讲,也不是简单地讲完理论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深挖内涵,“工匠精神”便是思政元素贯穿于工科专业的完美表达。在刘丹萍看来,工匠精神就是持之以恒,是对极小问题的执着、多次思考和反复打磨。在带队参与竞赛时,她要求所有学生绘图前首先练习画一百次工程箭头,既是磨练笔法,更是打磨心性。“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我觉得这个语言很美。”刘丹萍谈到图纸时眼里有光。



“图纸上不能有任何错误,如果画错一条线,或者写错一个数字,那么根据错误的图纸加工出来的产品必然是个废品,工厂也许就是因为这个错误而倒闭,甚至会威胁人身安全。”刘丹萍千叮咛万嘱咐,却总有学生粗心大意。因此,每节课前她都会抽空训练孩子们的“基本功”,将哪怕一毫米的笔误指出。后来,不管刘丹萍是否审阅,学生能够主动走上讲台纠正自身的错误并完成修订,这让她倍感欣慰。

从学生到工程师,从学校到车间,其间的距离如何丈量?为了缩短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周期,刘丹萍带着他们走上赛场,共同面对细节结构增加、可活动范围和空间变大、系统培训要求提高等诸多挑战。她利用智力构型和尺规绘图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在信息不完整的前提下,让立体结构成为可能,准确完成产品表达。虽然耗时半年准备,但首次比赛并没有取得理想成绩,这也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制图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养成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和持之以恒、敬业守信的工作态度并非一日之功。

在她指导过的众多学生中,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孟超群,从初学乍练、制图粗糙到经历无数次绘制测量后,突然有一天,毛躁的线头从他的图纸上消失了。该同学经历了“滑铁卢”的失败后并没有气馁,次年一举夺得第十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二等奖。到现在,刘丹萍还保留着他练习的每一份作业,厚厚一摞图纸记录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蜕变。

思政育人的种子埋藏于心

与人文社科类专业天然存在立场导向不同,理工科基于自然认知,教学过程突出对“技”的掌握及应用,这也是理工科思政教育存在的难点。如何破题,刘丹萍给出了她的答案。她认为,思政与工科专业课程并非是两极对立的,相反,它也能像与文科专业那样相互融合。“课程思政不是一板一眼,不是在课件中插播名人名言或者政治理论,而是将相关要素打散、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现在大家都在谈课程思政,这个提法也许很新,但于刘丹萍而言,这不过是将大学时代的内容换个说法。十来年前,那时候还没有“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但在她的心中已经埋下了思政育人的种子。刘丹萍的老师与当时身为学生的她分享了绘制A0图纸的故事,在长达一至两个月的时间专攻这一件事,即便条件艰苦、满手冻疮。刘丹萍被这个场景震撼到了,她想象了未来与图纸为伴的工作场景,并没有害怕的感觉,反而心跳加速,莫名向往。在高度沉浸式的绘图体验后,刘丹萍看着自己完成的图纸如同一件艺术品般赏心悦目,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她把这份责任感牢牢记住,在走上教师岗位后,传递给了更多渴求知识的年轻人。

如今,刘丹萍巧妙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融入思政元素,不经意之间让学生受到感召与启发,引导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进课程思政,需要老师转变自身观念,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认同感、信念感。”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也许就在不知觉处,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立德树人的成效也不在一时,甚至能伴随学生一生。

谈及荣获合肥学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的感想时,刘丹萍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幸运的,同时向院系教学团队“传帮带”青年教师的模式表达了感谢。她回忆起参赛历程时感慨道“专家一针见血的问题点评使我醍醐灌顶,课程思政不是浮于表面,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绝不是喊口号。”通过比赛,刘丹萍意识到自己授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课程思政转型的思路,将其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党委宣传部 解雅婕 学生记者 季梦翔 任杰)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