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互联网+" 助力产业发展智能化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05-11浏览次数:3283

——记“互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协同创新中心

日前,吸引了全球6500余家企业参展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正式开幕,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竞相展出了工业自动化、动力传动、数字化工厂等领先的工业装备与工业转型方案。互联网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带来的创新形态演变,本身也在演变变化并与行业新形态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如同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可以说“互联网+”和智能化是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响应国家实施“互联网+”的号召,落实合肥学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定位,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2015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王晓峰、张家锐、李红、檀明、陈圣兵等团队主要成员的“互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项目经学校校批准正式设立,中心以智能交通信息感知与应用、政务大数据应用、工业云技术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建有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控制、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物联网传输、物联网智能综合感知、机器视觉、物流仿真等专业实验室,目前与安徽省智能交通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在产品研发、实际运用等方面有着紧密合作。

  

  

打好信息服务与智能制造组合拳

“计算机就是一个工具,计算机行业就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当谈到计算机产业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李红教授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创新中心绝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均应用到了具体产业中,中心科研人员也一直将服务地方作为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中心在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已取得丰富成果,体育俱乐部系统、晨跑考勤、教务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习管理云平台等相关校园信息化系统软件的成果已推广应用到了包括省内、省外的其他高等院校。

李红教授对目前已在一些系部使用并积极向外推广的“高校实习管理云平台”应用前景抱有很大期望,她表示,这个平台具有个性化实习流程定制、规范化的实习引导、校外实习质量的实时监控、实习信息完整储存以提供教改参考等特色功能。平台面向高等院校学生校外实习的教学管理需求,基于“互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实现学生校外实习的有效管理、指导与交流。在此平台上,企业岗位信息、学校专业信息实时共享,实习过程管理数据为学校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产品组成包括实习云Web端、微信客户端。在研发人员的演示下,可以发现,在微信客户端,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与学生实时交流、指导;学生通过实时签到、提问、发表周(日)记,展示学习状态,实时与指导老师交互。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没达到工业2.0,也就是自动化的水平。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化将为传统生产带来很多变化。对传统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尝试,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提升品质和效率。

近年来,合肥市政府一直重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重点推进家电、汽车、机械、食品等行业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加快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李红说,“创新中心一直重视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将研发成果推广到企业,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创新中心与合肥奥瑞数控、合肥井松自动化等公司在生产过程智能化领域有很好的产学研合作。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是中心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各种生产机器人、搬运机器人(AGV小车)都奔跑于各行业车间,工厂已经向智能工厂和无人工厂方向发展。从国内市场来看,在一些行业,AGV运用很广泛,用机器来替代传统劳动力,AGV小车将成为智能车间主要劳动力。李红教授告诉我们,目前,创新中心正在和格力电气商谈有关智能车间的合作项目,这是创新中心又一个重大应用型成果。通过AGV智能化改造,配合智能化调度软件,将使车间生产智能化,使得车间在仓库出货、生产线备货、成品半成品及时转运等方面节省更多人力物力。李红介绍到,改造后的AGV智能小车,能够自动根据各工位需求沿设定的导引路径行驶,准确无误地把物料送达或出货;同时,AGV智能调度系统与车间MES系统对接,实现智能化车间管理。

长久以来,永利官网一直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而“互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合肥学院这个平台,将服务地方作为根本,在智慧校园、智能制造领域为高校和地方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构建师生创新创业融合支撑

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表示,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到人才引进,李红教授表示,一直以来,学校对“互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引进工作都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目前,学校出台一系列政策,聘用企业工程师、引进智能控制领域博士参与中心更多的科研工作,着力打造智能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高端平台,为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基地的智能制造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在中心的产品研发室,“中心在促动学科和专业建设,构建老师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李红教授说。中心鼓励教师将产学研成果进行凝练,搭建适合学生实践的应用型软硬件环境,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大力推动计算机应用学科建设。

  

  

“用科研项目案例充实、启发教学,从教学中获得灵感与技术支持。”同时身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李红教授深谙科教相长之道,在创新协同中心的众多科研成果中,就有不少是学生参与研发的,比如我们体育课上的打卡签到系统等。科教相长,利用青年学生的创新灵感,有效地推动了创新中心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创新中心注入了不少年轻血液。

“第二课堂”教学工作一直是永利官网教育发展的特色之一,创新中心秉承这一原则,带动学生融入科研工作。其中,更是有不少学生大四毕业后仍继续留在创新中心进行科研工作的,郑家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吸纳本校老师、学生创办企业,并从企业设立、团队组建、场地安排、办公环境、基础实验条件、种子资金、关键技术协同研发、协同营销、财税政策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一直是创新中心的努力方向。

李红教授办公室对面就是创新创业团队合肥正鼎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的工作地点,在与笔者交流期间,李教授不时与工作室的研发工程师、学生进行项目交流。参与项目研发的计科系大四学生钱海峰说:“李教授经常与研发工程师交流,关心项目研发进度,为研发提供方向、建议和指导”。

“干一行,爱一行。”李红教授如是说。“互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工作者们燃烧着自己的热血,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便捷。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合肥作为安徽省“调转促”行动标兵,一直在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合肥学院作为合肥市地方高校,随着产学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在推进基础研究和研究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机器人、高端装备、智能化等产业创新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宣传部 科技处 计科系 学生记者 高鹏程 荣帆)

 

X